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也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的出生日期在《圣经》中并无记载。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有人认为选择这天庆祝圣诞,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正义、永恒的太阳。
5世纪中叶以后,圣诞节作为重要节日,成了教会的传统,并在东西派教会中逐渐传开。因所用历法不同等原因,各教派会举行庆祝的具体日期和活动形式也有差别。
圣诞节的习俗传播到亚洲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
·1851年 威廉·科登(William Corden)木板油画《维多利亚女王的圣诞树》。
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教士阿罗本(Olopen)经过长途跋涉,从波斯来到唐都长安,唐太宗谴宰相房玄龄率仪仗队在西郊迎见,将之请到皇宫,向其讨教教义,并准其在皇室书房翻译《圣经》。
三年后,太宗皇帝准许阿罗本在长安公开传教。由此,基督教传入了中国。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一时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长安西郊建成一座大秦寺(唐代对礼拜堂的称呼),当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士伊斯(Yazdhozid)出资,在该寺院中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谓,而“景教”是对基督教中聂斯脱里派的称呼。
景教碑建成后64年,景教在唐代的传播遇到了重挫。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武宗皇帝李炎下令灭佛,强行拆毁寺院,强令僧尼还俗,史称“武宗灭佛”,或“会昌法难”。
由于当时的景教在教义及形式上与佛教多有类同之处,因而遭受了池鱼之殃。在此期间不少大秦寺被拆毁,传教士被驱逐。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景教碑被教信徒埋于地下保存。
由于长眠于地下,而无法见证历史,以至于在唐代以后,逐渐无人知道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甚至也无人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块碑石,直到被埋780年之后。
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陕西安的西郊出土。这块石碑出土后先是放在金胜寺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丹麦人密谋盗碑,企图将此碑运回欧洲,民情大愤,后只允许其运走两吨重的复制碑(复制碑其后辗转运往纽约,最后为教徒购赠梵蒂冈)。陕西巡抚曹鸿勋随即将原碑移置西安城内碑林护藏,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
此碑除汉字碑文外,正文下及左右碑侧用叙利亚文刻七十多位宗教僧名字和职称。这块碑文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及在唐代中国近150年的传播历史,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关于基督教的文献。
而在提到耶稣降生时,碑文说:“神天宣庆,室女诞圣於大秦”。碑文中还有:“代宗文武皇帝恢张圣运,从事无为,每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颁御馔以光景众。”的描述,也就是说,唐代宗李豫非常支持景教的发展,每年圣诞节,皇帝都会给大秦寺(景教十字寺)赐香,并赐美食给景教徒。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三盆山的十字寺是中国景教寺院遗址。十字寺遗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始建于晋代,原是佛寺,时称为崇圣寺;唐代,重修改为景教寺院。
辽代,这里再修改为佛寺;元代重修,元顺帝赐名十字寺,恢复景教;明清后又为佛寺;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殿宇毁坏。
十字寺是中国大陆地区仅存的景教寺庙遗址,也是北京市有据可查最早的基督教遗址。十字寺内有两块景教十字石刻,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藏有复制品。
石雕为汉白玉大理石雕刻,高68.5厘米,宽58.5厘米,厚58厘米,两块石雕上端均呈凹字;其中一块石雕正面上方为十字,下侧刻有叙利亚文:“仰望他,寄希望于他”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石雕右侧一面刻一束菊花,左侧一面刻一束冬青草;另一块石雕正面有十字,无叙利亚文,有两颗桃形的心相对望。
虽然基督教在唐代和元代的时候都分别传到中国,比一般认为的清末民初要早的多,但之前两次传播都以失败告终,真正在中国扎根,是明代之后。
明中晚期的时候,对应的是欧洲大航海时代。而在这个时候,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一个名为马丁·路德的人反对教皇出售的赎罪券,挑战教皇权威,自己另立了基督教另一个教派——新教。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新教,罗马教皇为了增加自己教派的人数,组织小分队向新航线上的国家传教,由此,西方的传教士抵达了中国。
1583年,作为耶稣会传教士的利玛窦登陆广东。吸取了之前传教士们的失败经验,这一次,利玛窦放弃了教服,穿起了儒服,学起了中国的语言和礼仪,主动与士大夫阶层结交。
在中国南方辗转度过18年后,他终于打通文化壁垒,在1601年进入北京。之后10年,利玛窦以其精湛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和对中国经典的通晓,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个模式也被其他许多相继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采用。
至此,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到基督教的时候,面对的是着讲中国话,穿中国服,“儒家化”了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基督教的了解,就不再是完全从零开始去接受另外一种文化,而是在已经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去认识的。
“去年为过圣诞节,我们特设立了祭台,其上悬挂据传是圣史路加所绘的圣母抱耶稣像最新复制品,以代替救主像,是本会院一位青年所描绘,……一些教友愿意整夜留在会院里,有的一连望九台弥撒,因为三位神父每人可做三台弥撒,有的教友是从南京来的,还唱了三、四台弥撒,用大键琴伴奏。……”
位于北京宣武门内大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南堂,就是由利玛窦创建,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扩建的。这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1900年,南堂毁于义和团运动,1904年重建。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他对近代中国农学、数学、天文学等都有卓越贡献,在军事领域也颇有建树,被称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明朝第一代中国天主教徒。
万历三十二年(1604),时年42岁的徐光启才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被选为庶吉士。这时距离他与利玛窦在南京相遇已经过去了四年,而那次相遇,改变了徐光启的人生轨迹,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明朝中晚期,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沿海一带,倭患猖獗,加上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令老百姓苦不堪言。徐光启饱读圣贤书,胸怀天下,他原本希望当官为政,从政策上给百姓以实惠,休养生息,救民于水火。而认识了利玛窦,学习了西方经世致用的科学和思维方式之后,他意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条可以发展救国之路。
于是,考中进士之后两年,徐光启的生活稍安,就和利玛窦开始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何”,还指的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几何”,从徐光启开始,“几何”才被当成一个数学专业名词来使用。
·《几何原本》12卷,附《算法原本》2 卷,清朝康熙年间内府精写本。©故宫博物院
在他的努力下,万历三十七年(1609)圣诞节那天,上海徐家汇拔地而起了江南第一座天主教堂。伴随着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以“洋节”和“洋集”为模式,东西方文化在繁荣的中国东南,一度热闹交融。
在徐光启的传教士朋友郭居静的记录中,万历三十七年的圣诞节,徐光启不但亲自主持了教堂落成典礼,还送给教堂一件特殊的礼物。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极为珍贵的圣诞礼物,也是他的一个圣诞愿望。
这件礼物,就是之前徐光启历经四年,与传教士利玛窦一道翻译成功的欧洲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最早的汉语刊刻版。徐光启更曾郑重其事,说出了一个愿望:“必人人习之。”
但这个传教士记录下的圣诞愿望,却神奇的成真:中国学生今天课堂上学的代数几何,从“直线”、“平行线”到“比例”、“交集”之类的名词,还有那些“烧脑”的数学公式,绝大多数都来自徐光启在这部书中的翻译。一件呕心沥血的圣诞礼物,在今天依然影响着国人。
李自成打下大部分明朝江山后,明朝的很多宗室在南方一直持续抗清,坚持了接近半个世纪。而这位永历皇帝皇帝就是南明四帝之一,是在危急关头,被大西军残部和明朝官员紧急在西南拥立的。
1646年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监国,澳门政府发兵300人并携大炮数门前来助战,使南明收复了不少广东的失地。同年11月18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这为皇帝一直坚持了16年,到1662年才失败。
为了感谢传教士,1648年,永历帝家族全部皈依天主教,太后、皇后、太子都洗礼,同时宫中受洗的还有嫔妃50人,大员40人,太监无数。
开始信仰基督教的永历皇帝,本想求得教皇的援助。但他皈依的同一年,清军攻下了广东,朝廷所在地与澳门彻底被隔绝,南明已是风雨飘摇。
1651年,就在迁都前往广西的前夕,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受信奉天主教的南明王朝永历慈安皇太后之委派,出使罗马,寻求罗马教廷和欧洲各国君主对永历朝廷的精神和物质援助,以求反清复明。皇太后致信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X,1574—1655)(1650年11月4日)、耶稣会总长(同日)和卢戈主教。永历朝廷太监庞天寿(1588—1657)也秉笔直书致函罗马教皇。皇太后在她致罗马教宗的书信中诚恳地祈求“天主保祐我国中兴太平”,并希望教廷“多送耶稣会士来”中国“广传圣教”。
1650年11月卜弥格从广东肇庆经澳门、印度、波斯等地前往罗马,1653年1月终于抵达罗马,但是由于罗马教皇不敢确认来使的真伪,所以迟迟没有给永历朝廷回信。1655年,王太后信中的“罗马教皇因诺曾爵十世”去世,新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终于搞清楚了使者的真实性,这才回复了王太后的信件。
卜弥格在1643年乘船经葡萄牙人达迦马开辟的好望角航线,来到澳门。后获得南明重臣庞天寿赏识,进入广西南明永历朝廷,跻身文官行列。借此机会,卜弥格大量阅读中国的文学和历史典籍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草药学知识,并取得了不小的造诣。
卜弥格对“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的研究,与发表者金尼阁相比,是更为严肃的学术著作,他为整个碑文的中文汉字添加了注音及翻译,使得欧洲第一次获得如此大量的中国文字,对中文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卜弥格携带着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在1655年12月18日签发的答永历皇太后和庞天寿书,于1658年到达暹罗。
在暹罗,他接到了澳门议事会的来信,由于葡萄牙与北京的清朝已建交,并不想破坏两者间现有的关系,他被禁止踏入澳门。几经波折,卜弥格才终于进入大清国境,到达了广西,但却于1659年因劳累过度逝世。
永历皇帝皈依基督教后,他的太子朱慈煊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出生即受洗的皇太子。给太子取名君士坦丁·朱,可能是寄托永历皇帝希望大明能成为东罗马帝国那样的千年帝国的美好愿望吧。
这位悲情的皇帝最后一次逃亡是在公元1662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威逼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缅甸国外遂假借结盟之名,骗取永历信任,将其交给了吴三桂。四月,他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在昆明街头,而寄托着“千年帝国”美梦,年仅14岁的永历太子,也随他一起被杀死。
永历皇帝死后,明朝正统在大陆宣告灭亡,而他,至死都没有看到教皇的回信,没有等到拯救他国家的天主。
明朝,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品,受到文人官僚的青睐。而到了清初,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继续重用西方传教士,全国信徒达27万人。但雍正皇帝则与前两任皇帝不同,开始在全国查禁天主教,但在宫廷里仍留用一批耶稣会士,担任御前学者和艺术家,
清朝,传教士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负责察看天象。在此期间,耶稣会依然在中国进行福传工作,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甚至设计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效果显著。
铜镀金圆盘日月星晷仪,是将日晷、月晷、星晷组合为一体,通过测日、月、星的对应刻度而求得时刻。仪器上镌刻拉丁文的科隆(COLON)和罗马字“1541年”,该仪器可能是由明末来华的生于科隆的传教士汤若望携入宫中的。
新法地平日晷,使用此日晷,凭指南针定南北,将晷针直立,通过晷针投在晷面上的日影位置,即可得到时刻及当日所处的节气。这件日晷不是中国传统的赤道式装置,而是采用了17世纪欧洲仍盛行的地平式装置原理,并在刻度上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为一日96刻度,并以不等分形式标注时刻线。
这是汤若望于顺治元年(1644)七月九日特别向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敬献的贡品。此仪进入朝廷后,对清代中国人掌握地平式日晷的原理及制晷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学习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更是予以天主教非常多的支持,而教廷也派遣了方济各会、本笃会等其他修会来华传教。
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他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稣会。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472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190年。1814年,耶稣会被教皇庇护七世重新恢复,此后不断有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和兴办教育,直至新中国成立。
当“圣诞节”这个节日从清末再次进入中国时,它开始了在中国被本土化改造过程。
第二次战争以后,传教士之外的各类西方人大量涌入,“Christmas”的庆祝便不再局限于教堂之中,以西人家庭和西人社区为主体的世俗化过节方式在租界中渐成气候。
1892年耶稣诞日适逢礼拜日,“是以租界中益热闹非常,凡执业于各洋行者莫不采烈兴高,一骋其车水马龙之乐”,比中国新年更显繁盛。1896年耶稣诞日,南市董家渡天主教堂的弥撒礼吸引了附近入教者数千人之多。
1898年耶诞日,到虹口南浔路天主堂瞻礼的教中士女多至三千余人,“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事也”。由此可以看出,清末圣诞节还是遵照西方的仪式,西方人自己过的“洋节”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
《申报》创刊之后,每届“Christmas”例有新闻报道,上海人民通过观察租界里洋人放假、装饰及弥撒等节日习俗,对耶稣圣诞节有所了解。但是了解过程中也有偏差谬误,例如将耶稣圣诞节误称为“外国冬至”。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耶稣圣诞节成为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同时也是爱国人士宣扬“和平”“博爱”和“牺牲”等革命精神的良好契机。1929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长沙海关署税务司的摩尔根发出布告,允许海关工作人员在圣诞节这一天休假。
圣诞节在大城市已经成为流行节日,这与民国时期社会提倡兼容并包有很大关系。甚至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圣诞节成为了众人狂欢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很多的报刊,还有一些商家的大力推崇之下,圣诞节礼品等也风靡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走向了大众的生活。
到20世纪30年代,圣诞节俨然成为一个常规节日,在有钱人阶层中形成了以逛百货、通宵跳舞、吃大菜为主的娱乐狂欢活动。
民国圣诞节不仅有人们的游乐狂欢,精明的商人也利用圣诞节兜售商品,发布广告,试图打造“购物节”。这和现在的商家借圣诞噱头营销商品是一个路数了,已经完全突破了宗教概念,成为一个重要的娱乐消费事件。
在当时,还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新闻报道:1947年第62期《齐鲁大学校刊》有一篇报道《圣诞节男女生宿舍开放》,男生前往女生宿舍参观络绎不绝。可见当时的圣诞节其实已经是一个中国民众休闲、玩乐的“中式”节日。
圣诞节在民国时期成为一种娱乐表达,如同现在的“光棍节”、“双12”一样,本质只是这个伪宗教国家国人娱乐的一个载体或借口。一方面商家需要噱头为营销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一年到头为温饱忙忙碌碌的国人需要一个借口来放松兼放纵。
圣诞节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一直在持续,平安夜送苹果,祝福平平安安,就是中国首创,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无疑也丰富了世界的圣诞节文化。浙江义乌更是因为生产了世界上60%的圣诞礼物而成为全球圣诞礼物之乡。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圣诞节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不过就圣诞节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与变迁来看,它早已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在中国商家精心地改造下,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狂欢节。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bob手机综合在线注册